【尖子攻略】編程大賽獲全球一等獎 15歲港生:上課要求自己要專心
發布時間: 2020/09/25 17:43
最後更新: 2021/02/05 13:16
科學和音樂看似不同領域,但卻有共通點。15歲的許海銘自幼學習樂器,並受爸爸啟蒙,喜歡動手拼砌科學玩意、發現問題。他在8月時參加世界級編程比賽Code Quest,在千五名全球選手中獲總排名第6位,及獲全球一等獎;他謂面對比賽需要懂放鬆和冷靜分析,而那是來自多年來的音樂訓練。
Code Quest比賽有「青少年編程世界盃」稱譽,今年是香港首次派出選手參加。獲一等獎的海銘就讀循道中學,他在小四時已開始接觸到mBot和Scratch,開始學寫小遊戲給自己和同學一起玩;升中後接觸到Micro︰bit、HTML和JavaScript,興趣愈來愈濃厚。
暑假期間,他被電腦科蕭秉倫老師提名參加Code Quest港區選拔賽,最後取得決賽資格,和40多名中學生參加為期一個月的網上賽事。蕭老師指出,電腦科會透過設計機械人,教授編程語言,他發現到海銘中二時已常自學程式設計及不恥下問,並不滿足只達到基本功課要求;真正喜歡探求科技、拼砌等學問。
Code Quest是應用AI語言Python,蕭老師指出,2025年DSE才把Python納入應試內容,現時課程並未教授Python,因此同學也是透過比賽預先學習。
比賽講求策略和耐性
Code Quest的賽制是選手們通過編程策略在限期內不斷修改代碼,與對手在限期內進行三局兩制的攻防對戰,期間需要反覆調整演算法策略,和優化代碼設計。海銘謂,最深經歷是比賽時選手間會即時知道輸贏,並要不停修改自己的代碼。有時候花了幾天時間改的程式碼,在發布後半天就被其他人找到對策,當輸給對方時,要立刻再想方法和技巧去攻擊。
比賽長達一個月,故需要適當分配休息的時間,以避免累積過量壓力。當遇到瓶頸的時候先嘗試自己解決,想不通時便去彈琴,一拉琴便會領悟到解決方法。再者,因爸爸是IT人,期間曾請教爸爸意見。
許太Amy在大學主修電腦,她形容今次比賽有相當難度,不但要求選手要很快掌握一種先進的電腦語言,而且美國和香港有時差,因此兒子也試過通宵修改程式。
他在第一星期是名列200名位置,要一步步追上前十,需要毅力。當中見到他很細心去記錄每名對手的策略,鑽研方法。當面對排名時前時落後,也會考驗到他的心理質素。
自小掌握紀律及時間管理
海銘的科學和音樂是同一時間萌芽,小一已同時學鋼琴、小提琴,中一再學中提琴,現在鋼琴、中提琴已考獲八級程度,小提琴也有六級,並是香港青年弦樂團的中提琴手。海銘謂,音樂的演繹需要豐富情感,而編程則需要冷靜分析,兩者是互為影響,並同樣需要先訓練基本功,才可以在根基上變化創意。要同時兼顧學業和興趣,他謂秘訣是專心。
上堂要求自己一定要專心,因上堂專心才可以記住老師說的要訣和學習方法,能更慳時間。我可以在玩和學習之間,分得清晰!我只會放假時玩遊戲,當要學嘢時我可以馬上收拾心情;但我也有弱項,例如英文並不是太好,面對功課我要放更多時間去專注。
正面溝通方法 鼓勵子女多比賽
其實海銘自幼稚園時,對科學現象已呈現尋根究柢的性格,Amy回想,兒子對編程的興趣,始自5歲時爸爸送給他的Aibo。那時他很好奇何解簡單的指令可指示狗仔動作,之後不注問爸爸有關寫指令的邏輯。而爸爸是每期買e-zone及其它主流科學雜誌,一有新科技和產品便告訴他,讓他緊貼科技潮流。
Amy回想:
他對周遭的一事一物,總有好奇,而且不喜歡大人只求其回應他的發問,也不滿足太淺白的答案。有一次買了一部電視,他問到點解電視咁薄身,爸爸隨便答他薄身比較耐用,他後來竟然拿工具去篤了屏幕幾個洞,想證實是不是如此。
Amy謂小朋友難免愛打機,但只要懂節制,也並無不可。她感恩一對子女都很自律,關鍵是父母親對他們要做到說到做到,子女也自然會回饋父母,她從不需要以高姿態、跟子女對話,相處如同朋友般,非常正向,因此小朋友可以對她分享任何事,總括而言,是尊重小朋友。
而她個人也鼓勵子女出去比賽,拓展視野及吸收經驗。
每一場比賽都需要勇氣,他們肯站出來已是贏了,故他們從不介懷輸贏,也沒有包袱。我的角色只是發掘子女最心儀的興趣,並支時他們,孩子自會有學習動力。
引入高階編程比賽 望拓展STEM教育多元化
負責香港賽區統籌工作的啟瀚科技教育聯合創辦人關文傑Dylan,是科大環球商業管理及經濟系學士,2016年透過獎學金,赴哈佛大學作交流生一年,在入讀經濟系期間,有機會到波士頓科創公司實習,改變了自己志向。
他表示,自己的哥哥在小學階段已義務幫別人整機、寫網頁;唸中一時已設計公眾討論區,高峰期曾有達30,000名會員,曾月賺170美元廣告費。哥哥曾有3部電腦,其中一部伺服器負責150間公司的網頁運作。
當時我雖然只是小學生,已體會到一個討論區,原來可以影響很多人,到長大後開始明白到掌握編程,便可以把新的想法,在互聯網世界散播。在美國實習時見到很多可能性,也看到香港的編程教育跟國際步伐仍有距離,故嘗試把編程比賽引入來,希望能開啟更多STEM教育的學習資源。
香港學生今次參與比賽要面對來自不同地域學生,賽事在美國歷史悠久,近年新加坡國立大學已把賽事引入,作為國內賽事的平台;而中國更早參與,每年多達一萬選手申請,只會選拔200人參加決賽,因此本地選手在參賽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三,其中有3位同學更獲得全球總排行榜的頭十名,反映香港同學的編程能力水平頗高。
記者:胡麗珊